《金剛經》的智慧
《金剛經》云:「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
道在日用中 隨緣不變
止觀的修習可以分為二種,一種是隨緣修習,一種是專修。在禪堂就是專修,除了專修,還要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止觀,怎麼修呢?吃飯的時候,知道在吃飯,能吃的這念心要作主,看到好的食物,不起貪心;看到壞的食物,不起煩惱。能夠作主,這個心就是定;能夠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、不貪不瞋、不取不捨,這個心就是觀。這樣,吃飯的時候也是在修止觀。
穿衣的時候也是一樣,知道這個衣服是好、是壞,知了以後,能穿衣的這個心要清楚、要明白。穿了衣服以後,沒有取捨,對好的衣服不起貪愛,對壞的衣服不起煩惱。行住坐臥都依據這個原則來修,所以衣食住行都是一種修道的助緣。
乃至於迎賓送客之間,看到富有的客人來了,自己生了什麼心?對富貴的生活是否嚮往?是否羨慕?假使心不在定當中,就攀緣了;假使心在定當中,不會心生羨慕、嚮往,這念心就是觀;心不染、心不動,這念心就是定。看到貧窮下賤的人來了,這念心又是一個什麼心態?假使當下修習止觀,了知這個相是一個假相,對方即使無理取鬧,我的心還是不動,能知能照的這個心清楚明白。迎賓送客,這個心也在止觀當中。所以,無論是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,這念心都有定力、有智慧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的智慧!
禮誦自性佛 定慧不二
禮佛、誦經也是一樣,有能禮、所禮,有能誦、所誦。誦經的時候,能誦的這個心要清楚,心靠在經上,誦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不要想到《普門品》,乃至打其他妄想。誦了以後,這念心沒有能誦、沒有所誦,不要執著,就是定慧現前。假使認為誦《金剛經》可以開悟、誦《地藏經》可以消業度亡、誦《普門品》可以消災延壽……這樣就不是止觀,已經起了分別、生了取捨。無論誦什麼經,能誦這個心始終清清楚楚,當前一念了了分明,就是觀;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如如不動,這就是止。
明白這個道理了,從早到晚,這個心都有定力、有智慧,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。定慧不二這念心,就是實相。所以,悟到這念心了,無論挑柴運水、穿衣吃飯,心始終都在禪定當中,這就是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,達到這個境界,隨起一念,真正能夠放光動地。
修行的目的是契入菩提、涅槃。菩提心,就是我們的清淨心。所謂「念佛有個自性佛,誦經有卷無字經」,念佛和誦經都是在對治我們的煩惱、無明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心當中有一卷無字經──本具的覺性。
世尊〈付法偈〉云:「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?」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無為法在哪裡?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個覺性,一念不生就是無為法。
釋迦牟尼佛說了無量無邊的法,到最後自稱沒有說一法,這是什麼道理?能所俱空!如果執著自己說了很多法,就有人相、我相、眾生相,心就迷了。說了以後一念不生,沒有一句佛法可說,這就是無為法;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沒有一個眾生可度,為什麼?如果逢人便道,就是有人相、我相、眾生相,心當中就有無明煩惱、貢高我慢。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卻說沒有度一個眾生,因為佛的心始終安住於無為法,無為法才是真正的佛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