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

  • 吃素是慈悲心的展現,具足慈悲,就能增長福德,身體自然健康。
  • 修行即是淨化自己的念頭、端正心念、轉化心念。
  • 起善念就是天堂,心中光明清淨就是淨土。
  • 懂得「好事給他人,壞事給自己」,對人生就能有正面的看法。
  • 人家讚歎不要高興,人家抱怨不要煩惱,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能成就道業。
  • 這念心不生分別,保持不動,要清楚、要明白。不動就是定,清楚明白就是慧,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
  • 這念心不染著,人家稱讚你不要歡喜,人家毀謗你也不要煩惱,不貪不愛,不取不捨,這念菩提心始終都在,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  • 經常檢討、反省、改過,要有慈悲心、恭敬心、忍辱心、和合心, 凡事退後一步,海天空,這就是真正地莊嚴自己,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,東西南北,無往不利。
  • 所謂「念佛有個自性佛,誦經有卷無字經」,念佛和誦經都是在對治我們的煩惱、無明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心當中有一卷無字經 — 本具的覺性。
  • 經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上,面對任何境界都要作主,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、覺悟。
  • 靜坐,要沉澱這念心,不落昏沉、不打妄想。這念覺心念念分明,看到好的,不歡喜;看到恐怖的境界,不理它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只保持這個覺性,不著有、無兩邊。
  • 這念心不生,當下這個心就是不滅,不作垢想、不作淨想,不作得想、不作失想,這念心法爾如是,所以「一法不立萬法生」,就是實相。
  • 悟,就是悟到本心,一切都是現成的。修,是對治,要修而無修。無論動、靜,順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都要用功,都能夠修行。
  • 真正契悟到這念心,時時刻刻安住,就是最高的懺悔,無論什罪業,統統懺悔得乾乾淨淨,這就是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。
  • 要堅住這念心,不要讓它跑掉了,不要想過去、不要想現在、不要想未來。過去的已經過去了,再想也沒有用;未來的事情還沒到,也是妄想;想現在的事,這個心又成了生滅。
  • 做人做事要知進知退,假使該進的時候不進,就坐失良機;該退時不退,就自取其辱。要了解什時節該進、什時節該退,就要靠智慧去掌握。
  • 佛法就是在告訴我們要轉念頭,時時刻刻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以善念對治惡念,等到惡念消殞,最後連善念也完全放下,歸於無念,無念也就是中道就是實相。
  • 隨時檢討自己有沒有過失和不好的地方,有的話就要馬上改過,並且經常去除心中的垃圾—煩惱、無明等,讓我們的心清淨得像一面鏡子、一潭止水。
  • 古語說道: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」眼前的壞事情,並不一定就是壞事。懂得這個道理,凡事只要沉得住氣,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  • 任何一件痛苦或煩惱的事情,只要透過智慧清楚地認識與觀察,並將「痛苦、煩惱」的觀念轉換成快樂、自在與安詳,則「煩惱」與「快樂」其實也是在一念之間而已。
  • 隨時保持慈悲、平等、恭敬、謙卑的心,念念都是幫助別人的善念,這一念心隨時就是安詳、自在、光明的淨土。
  • 不論得意、失意,好境界、壞境界,這念心都要絲毫不動,隨時保持平常心、智慧心。平常心是如如不動,智慧心是了了分明。
  • 佛法中有八萬四千法門,就如同八萬四千支鑰匙: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被塵勞封鎖了,所以用八萬四千支鑰匙將心門打開。
  • 智慧德相是人人都有的本心本性,只要不打妄想、不執著,當下便能契入心性,因心性本具、一切現成,這是釋尊於菩提樹下所悟的真理。
  • 有情無情皆是緣起性空,所謂「緣聚則有,緣去歸空」,沒有因緣和合,就沒有一切法與現象。
  • 「禪」好比水的源頭,把水的源頭找到了,水始終是用不完的。但這是一潭活水,不是死水,找到本心,就等於找到水的源頭。
  • 佛法以人根本,人以心根本,心以覺悟根本,要掌握這三者:掌握住了,無論是人生也好,做任何事情也好,這一生就不會空虛、不會煩惱,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  • 世上一切形形色色都離不開生滅,修行學佛,就是要在生滅當中找不生不滅的道理,在所有生滅的萬法中,唯有心性才是不生不滅。
  • 所謂的「無念」並不是糊里糊塗,也不是像石頭般毫無知覺,而是心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,沒有一點不清淨的妄念。
  • 禪修的目的在於定心、淨心、明心、悟心。悟了以後方為真正的修行。古人有所謂「大悟幾百次,小悟幾千次」,就是指心境的開拓層次,以及對宇宙人生觀念上的提昇。
  •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因此,我們除了愛護自己的生命,也要尊重眾生的生命。
  •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,學佛清淨的身、口、意。達到最高、最圓滿的標準,就能成就佛的慈悲、智慧、定力。
  •  學佛的目的,就是使我們的心在境界當中不受影響,仍能保持平定、寧靜。
  •  把慈悲心擴展到每一個因緣,運用到每一位眾生身上,就是菩薩行。
  •  世間的問題不外乎是苦與樂,苦、樂是相對的。感官刺激的快樂如過眼雲煙,短暫而空虛;快樂之後,是無窮的執著和煩惱。唯有將心定下來,心清淨了,才是真正的快樂。
  • 修行要將世間一切看破、放下。看破並非逃避,而是運用般若智慧以及定力,將世間上的一切形形色色看破。能夠看破,心就不被外面的境界所轉,心水裡的波浪也就止息了。
  • 以慈悲、平等、恭敬心對待每一個人,使眾生同霑法喜與光明,就是菩薩行。
  • 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」就是淨土宗所說的:「阿彌陀佛」──無量光、無量壽。契悟當下這念心,就與虛空同壽,虛空不壞,這念心也不壞,具足無量的壽命、光明與智慧。
  • 我們應該要追求一種心靈上的生活,心靈得到滿足,心靈得到平靜,才是我們人生真正的一種幸福,一種財富,一種快樂。
  • 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做事必須腳踏實地,只問耕耘不問收穫,從因上去努力,則 一定會成功;反之,好高騖遠則不易成就。
  •  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想過去,不想現在,不想未來,當下這個心要處處做主、如如不動,安住這念心,就稱為活在當下。
  •  菩薩不是一種形相,而是利益眾生的清淨心念。
  •  慈悲心養成了,心當中就是一片和氣與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