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住大乘心 善開方便門

「安住大乘心」是自利,「善開方便門」是利他,以種種方便,接引大眾共同來安住大乘心。

方便與究竟

過去的社會是以農業為主,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,進一步到達太空時代。由於每個人的知見、觀念、生活型態不一樣,所以要把佛法落實到現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。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」,基於這個原則,在目前就要「善開方便門」。

方便如果沒有「善開」,不但沒有好處,反而有壞處。方便開多了,心也容易散亂,修行易流於俗套;但如果沒有方便,佛法也沒有辦法在目前的空間活動及生存。

然而,如果有方便而沒有究竟,無論在家或出家,都不容易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所以,還要「安住大乘心」。「安住大乘心」是自利,「善開方便門」是利他,以種種方便,接引大眾共同來安住大乘心。

無論頓悟或漸修,最後的目的都是要安住當下這一念心。頓悟,是直接悟到這一念心;悟了這念心就與十方諸佛一個鼻孔出氣,也就是所謂的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。這盞燈就是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,這一念心契悟了,就是光明,就是淨土,煩惱就變成菩提,無明就成為涅槃。

經云:「歸元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」。漸修也是一樣的,修戒、定、慧、修六波羅蜜,乃至修八萬四千法門,目的還是要回歸自性,也就是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。這一念心在那裡?就是覺性。無論顯密,或是各宗各派,都不能離開這一念覺性。

覺的層次

這一念覺心分成很多層次,第一個是「本覺」。每一個人都有本具的覺性,也就是大眾聽法的這個靈知靈覺。

眾生起無明,生煩惱,乃至於起貪瞋痴,造殺盜婬,人生都是在黑暗、空虛、煩惱當中,就稱為「不覺」的眾生。

現在聽經聞法,知道人生有生老病死,想要出離這個苦海,只要把念頭轉過來,苦海馬上就變成淨土,就得到出世的菩提涅槃。所謂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,都在我們這一念心。開始覺悟了,就稱為「始覺」。

開始覺悟後,繼續不斷地努力,無論是頓悟或漸修的方法,最後漏盡心中六個根本煩惱,稱為「正覺」。正覺就是聖者,就是羅漢、緣覺。

契悟了正覺的境界,不得少為足,迴小向大,發大慈悲心,修菩薩行,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。修而無修,念而無念,最後契悟中道實相的道理,就入了菩薩位。這念心契入了中道實相,安住中道實相來破我們的無明。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真如法身,就是「分證覺」。

無明分分破,法身分分證,最後就是「等覺」。「等覺」並沒有完全圓滿佛性,只是相等而已。等到最後一分無明破盡了,如入金剛喻定,就稱為「妙覺」,完全成就了如來佛,就稱之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到達三覺圓滿了,還是離不開覺性。所以,所有一切佛法,都要歸於覺性,其餘都是方便。

「覺性」,就是菩提心。這一念覺性在眼曰見、在耳曰聞、在鼻嗅香、在口談論、在手執捉、在足運奔,在意根上,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就是一個能知的心,這一念心就是在六根門頭。雖然每個人都有,可是沒有下一番功夫,這一念心始終定不下來。

非關外物 淨穢由心

過去有一位妙峰禪師,四處參訪行腳,一日在旅店裡掛單,晚上突然發高燒,在黑暗中摸索到廚房裡喝水。第二天,想到昨晚喝的水又香又甜,找到了這盆水,一看才知道是洗腳水,又髒又臭,馬上就嘔吐。正在發吐的時候,忽然一下開悟了,說道:「飲之甚甘,聞之甚臭;非關外物,淨穢由心。」水並沒有變,完全是由於我們的分別心、執著心。今天一看,這念心就落入了根塵、落入了分別。所以,不是水的問題,而是心的問題,忽然就悟到了這一念心。

悟了以後,還要漸修,就是保養聖胎。漸修怎麼修?修行不是把道修出來;如果道是修出來的,那就有成,有成就有壞、有得就有失、有生就有滅。修道,是修去妄想、煩惱、無明、習氣,本具的心性自然就會現前,這就是道。

這一念心要清楚明白,並不是簡單的事情,就要靠用功。拿打坐來講,諸位可以試一試,三分鐘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三分鐘能夠作主,三分鐘不打瞌睡。做到了,就成了三分鐘的佛。把時間再拉長,達到十分鐘,就成了十分鐘的佛。如果真正把這一念清淨的心,延長到半個鐘頭,馬上對佛法就肯定了。這念清淨心,就是我們的真生命。

始終安住在這一念心上,就是「安住大乘心 」。但在目前的社會,假使只講以上的道理,一般人不容易接受;甚至聽不懂、打瞌睡、覺得無聊。所以,還要「善開方便門」,用種種方便接引大眾。如果沒有方便也沒有辦法開悟,就沒有辦法成道證果。

佛法五化運動

中台禪寺也開了五個方便--

第一,佛法學術化。佛法本來就有很高深的學問,三藏經典就是智慧的寶庫。何謂「學術化」?用現在一般研究學術、考證的方法來研究佛法,使佛法很有系統和理論,讓學術界也能來了解佛法,這就是一個方便。不但是學術化,還是「學術中的學術」。何謂「學術中的學術」?世間上的學術是有漏的、污染的。佛法中的學術,是清淨的、智慧的,能使眾生提昇、淨化自己的心念,端正知見。佛法是學術中的學術,又要歸還原點。這樣子,才不離開佛法的本位。

第二,佛法教育化。中台禪寺創建了中台佛教學院,屬於僧眾教育。有了僧眾教育還不夠,還要有社會教育。中台禪寺在台灣建立了七十多個精舍,方便社會廣大的群眾就近到精舍聽經、聞法、禪修,使其得到佛法的利益,這就是社會教育。其次,各大學的佛學社,有我們的法師指導禪修和佛法。除了大專院校以外,還應邀到各機關團體舉辦佛學講座,這種教育就是一種方便。佛教不但是教育,而且是「教育中的教育」。

世間上的教育,最多成為社會的精英、國家的棟樑。佛法的教育,進一步教育人們如何淨心、明心,如何超凡入聖、由壞人變成好人、由好人變成賢人、由賢人變成聖人。這就是「教育當中的教育」。此外,中台山還有學校的教育。我們現在正籌辦普台中小學,就是把佛法落實到教育、落實到社會上。

第三,佛法科學化。佛法本來就有豐富的內涵,也有科學的內涵和方法。我們現在用科學的方法,以電腦、光纖來弘揚佛法,這就是佛法科學化。

第四,佛法藝術化。佛法藝術從過去到現在,就是一種很高的藝術。例如,全世界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的佛像及文物;大陸上也有雲崗石窟、敦煌石窟,乃至於山西龍門石窟、大足石刻。這些石窟裡的雕塑,就是文化、藝術。

中台禪寺的建築也是一樣,也有建築的藝術。同時,佛教的書畫,對於弘揚佛法也有很大的幫助。佛法的目的,就在定心、淨心;而藝術,則能幫助我們達到淨心、明心的作用。因此,佛法不僅是藝術化,而且是「藝術中的藝術」,是真正的藝術。

第五,佛法生活化。一般人認為佛法很嚴肅,現在把佛法輕鬆的一面,落實在生活當中。中台山的「中台四箴行」--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就是把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。

佛教當中,有大乘和小乘。小乘佛法純粹是屬於自利,大乘佛法則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。如果能秉持著「安住大乘心,善開方便門」的方向去努力、去發展,一定又能自利、又能利他,不但對我們自己有很大的幫助,也能為佛教、為社會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。